新三板经历规模“瘦身”过程
新三板自2012年底成立以来至今,经历了从1000家企业成长到10000家以上的规模增长。2016年12月新三板市场公司数量突破万家, 2017年11月新三板公司规模达到“顶峰”, 公司数量达到11645家,而之后直到今天,新三板逐渐“瘦身”。2017年全年退市709家,2018全年退市1517家,2019前四个月退市770家。随着退市公司数量增多以及挂牌速度减缓,后万家时代新三板迈入“价值和质量”并重时代。
当市场在经历2017-2019年的政策密集期以及退市高峰期之后在逐渐走向成熟与稳定。政策端、企业端、投资人端以及市场各个参与者主体其实都在“去浮躁化”,价值投资正在成为市场的共识。
政策风潮下,企业需找准走稳自己的道路
科创板2017年A股IPO审核速度加快,新三板企业纷纷申报上市辅导和转板;2018年随着港交所的制度改革,一大批“新经济”企业蜂拥而至,新三板+H制度在2018年4月落地,多家企业纷纷发布了拟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告;2018年11月随着科创板拉开资本市场改革的帷幕,目前有28家公司表达了科创板上市意向。
历史总在重演,新三板企业的资本市场路径也随着政策和监管的方向不断调整。建议优秀的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成长起来,要避免盲目跟风,提前规划自身资本道路。
退市多为中上层公司,新三板未来在何方?
从之前的情况来看,新三板企业利润“金字塔”结构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利润1000-3000万的公司数量占比下降,而利润1000万以下的公司数量占比上升。从2017以来的退市公司的情况来看,利润1000万以下的退市公司占比达到54%,这一比例小于当前市场上存量公司“金字塔”结构中的占比(70%),近两年的退市高峰中1000万以下的小型初创期企业和1000万以上的中小型成长企业几乎各占一半。从新三板市场定位看,需要抓紧培育1000-3000万利润体量公司壮大成长。
但是据当下的情况来看,市场普遍进入一种不信任的状态,或者是盲目跟风,急着赚大钱赚快钱的浮躁情绪,短期来看,至少是2019年我们还需要经历调整期。也正是因为外部环境,内部调整,让投资人的心理更加不安。
正是因为市场缺乏信任,回归质朴的审计式质押理财应运而生,为市场带来活力。所谓审计式质押理财,其核心有两点,一是股权质押,二是审计核定。不过需要说明的是,这里的股权质押并非中登质押,而是股权过户交易,即融资企业将自己的股票以净资产的一定比例为质押物,过户交易给投资人,以获得融资,并以法律合同约定到期之后融资企业回购股权,还本付息。如果不能按照约定的计划兑现,投资人可以转债为股,或者将股权进行二次质押。
另一点审计核定,即审计式质押理财是以专业的审计为基本前提,核定企业价值与实力,以保证质押物的价值及该项目的投资价值。同时还有法务对企业进行合规整理,并且双方在合作前会签署法律合同。
再进一步说,在新三板这样的国家平台上,基本面肯定是良好的,再加上实实在在的股权质押在口袋里放着,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保障着,周期短,处理办法多样化,这必将给投资人极大的信心!同时对整个新三板市场来说,必定是一套双赢打法。再对整个投融资界,带来的不仅是理念的颠覆,更对制度规范有着明显的规范作用。